2020年10月16日-17日,第五届“基础教育美丽学校建设”国际研讨会在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举行。本次研讨会以“空间更课程 学校更文化”为主题,共同研讨智能时代学校的学习空间与课程融合路径。
中国教育设计联盟执行会长、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滨受邀出席论坛并进行主旨分享。
刘院长分享的主题是《基于课程和空间的学校文化重塑》,他认为,学校文化与课程改革是互相制衡、内在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。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完善的课程体系, 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内涵; 是否有高水平的课程追求, 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未来高度。从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来看,课程改革的过程恰恰是学校文化品质提升的发展过程。课程不是孤立建设的,需要实时的环顾四周其他文化状况,特别是学校的顶层理念,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,适时调整理念、完善理念。理念决定行为,行为影响、反作用于理念,课程改革必然带来学校文化转型的“阵痛”,它必然会触动原有的理念,所以若不能及时调适,可能会使已有办学理念难以统摄课程及其他办学行为,使学校文化整体性微弱。
他认为,课程改革不能就课程而课程,而要从文化层面反思和布局,营造促进课程变革的文化,培育与生成一种与课程变革所倡导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。一方面,从学校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看,文化认同是课程建设(改革)深入进行的基本前提。文化涉及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转变,因此,学校文化对于课程改革既可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,也可能成为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阻碍,这关键要看课程建设能否发挥自身优势将文化激活。另一方面,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学校必须作出相应的文化变革。变革的过程就是学校原有文化(办学理念)与课改理念进行调适的过程,因此,改革的整体推进必然要触及学校的文化内核。离开了文化参与和支持的课程改革犹如缺少灵魂的肉体,注定是不完整的。
对于学校空间,他认为,空间已不是单一的教学场所,它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、教学构成的要素、人的一种交往关系、学生成长的塑造力量。是影响教学方式革新发展的内在动力。学校建筑3.0或教育建筑综合体出现,增大了师生交往空间,改变了学习方式,学校空间更加课程化,使学校管理发生改变,学校文化也随之影响,因此,新梳理的学校理念体系也必须适应学校的建筑空间,进而产生与之相呼应的文化样态。他还举例说明,很多学校都是基于新的空间而生发的全新的顶层办学理念体系。
据了解,刘海滨院长所在的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在学校办学理念设计、课程与空间设计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。